第六版:生物工程总第189期 >2020-02-01编印

异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攻克红斑狼疮世界难题
刊发日期:2020-02-0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历时18年研究在49项国家基金重大项目及其他科研资金资助下,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孙凌云教授团队攻克了异体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红斑狼疮的世界性难题,获得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自身免疫病,我国有120万患者,且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孙凌云介绍,该疾病好发于青年女性,难治性患者预后差,2年死亡率高达35%,却一直没有特别好的治疗方法。“常规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来治疗,但这些药物不良反应多,如感染、骨质疏松、高血压、糖尿病等,且仍有30%的患者对各种治疗无效。”  

18年前,孙凌云就开始带领团队,力图攻克治疗红斑狼疮这一世界性难题。他们发现,“间充质干细胞是理想治疗红斑狼疮的候选细胞。”于是,在国际上首先开展了异体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的临床研究。    

孙凌云介绍,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发育早期中胚层的成体干细胞,是除了造血干细胞以外的另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它来源广泛,可以从各种组织中得到,比如骨髓、胎盘、脂肪组织等;并具有高度增殖、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潜能、损伤组织修复功能和免疫抑制能力。    

历时18年研究,孙凌云团队成功将异体充质干细胞(MSC)应用于治疗难治性红斑狼疮,使难治性红斑狼疮5年死亡率从45%下降到16%,拯救了许多重症患者的生命,也为其他难治性自身免疫病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研究成果为相关新药开发提供了循证医学的证据,提升了我国干细胞临床转化研究国际影响力,并在干细胞研究领域培养了一大批国内外人才。  

团队未来要做的事情还很多,需要不断攻坚克难,来加快我国干细胞产业研发的进程。孙凌云说。

             (摘自《新华报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