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多数人来说,医师既是迎接我们来到人世间的第一个人,也是穷尽所有努力后、不得不送我们离去的最后一个人。人生漫漫,无论是起点,还是终点,除了亲人,便是由他们相伴走过。“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对医师角色最精准的诠释。
今年8月19日是第三个“中国医师节”,基于特殊背景,今年的主题为“弘扬抗疫精神,护佑人民健康”。人们不会忘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广大医务工作者以实际行动履行挽救生命、护佑健康的神圣使命,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在这个专属于医师的日子里,让我们走近他们,尽可能理解白大褂下的百味人生、酸甜苦辣。
白衣执甲 逆行而上
近日获得“共和国勋章”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被人们视为“国士无双”。他强调严格防控,在疫情防控、重症救治、科研攻关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彼时,人们对新冠病毒知之甚少,钟院士持续发声,传递着科学权威的最新论断,也帮助大家树立积极应对疫情防控的信心。自认为不过是“一个看病的大夫”,35岁才走上临床道路的钟南山坚信,“医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
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疫情是一场考验,在这场不容有失的战斗里,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年轻一代,正在迅速成长为中流砥柱。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医生张占国,早在抗疫初期,就主动报名要求上一线。他提出了三条理由:一是作为主治医生,他经验丰富;二是他还没有子女,可以全身心投入抗疫;三是父母身体都健康,还有一个哥哥,即使自己出问题还有兄长给父母尽孝。这份视死如归,正是一名年轻医生的勇毅担当。
尊医重卫 共铸和谐
在面对重大传染病威胁、抗击重大自然灾害时,广大医务人员临危不惧、勇往直前,理应得到所有人的褒奖和礼赞。
尊医重卫,不仅仅要体现在疫情防控时,更应成为全社会的常态。保障医生应有的安全感和职业尊严,形成尊医重卫良好氛围,应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目标。
今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明确,医疗卫生人员的人身安全、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威胁、危害医疗卫生人员人身安全,侵犯医疗卫生人员人格尊严。同时也明确指出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中国医师身上彰显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在王辰院士看来,好医生至少应具备三方面素质或品质。一是善良,二是科学认知与研究能力,三是人文素养。“所谓医者仁心,只有心地善良,才能在医院这个最能见浮世众生和人生百态的地方,真正安心地做一名好医生。要看好病,则必须通过科研揭示生命奥秘,依靠日积月累的医学经验促进医学不断进步。同时,还要学会与患者、与社会良好沟通,注重从心理上、精神上关怀关爱患者。”
他们为什么会选择从医?有调查结果显示,41.1%的医师们是源于兴趣进入专业领域,而31.9%的医师们则因为崇高的“救死扶伤”理想选择医学,这两个因素都说明从事医师职业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内驱力。
“我就想能当个好医生,治病救人。”新学年临近,又一批医学院新生即将怀着质朴的心愿、崇高的理想,步入医学殿堂。若干年后,他们一定会记得,曾经有一天,自己许下过这样的誓言:“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摘自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