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起舞,前路漫漫”。日前,在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中国医药报社与相关证券公司(资本)携手推出的“对话·医药资本圈”第二场直播节目中,信达证券医药团队负责人、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杨松用这句话形容医药行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趋势。
医药行业增速逐步恢复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影响。目前,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杨松认为,医药行业虽然受到疫情冲击,但是医药制造业累计收入利润增速已逐渐恢复,预计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不会改变。
杨松介绍,疫情期间,连锁药店、血液制品、医疗器械、原料药等疫情相关细分领域高速增长;随着国内疫情缓解,医院等终端将逐步恢复正常运行,预计外包行业、化学制剂、疫苗、医疗服务等细分领域也将陆续恢复正常。
医药行业预计在下半年迎来政策发布密集期。高值耗材带量采购、注射剂一致性评价等工作加速推进;创新药新一轮价格谈判、医保常规目录动态调整、医保个人账户改革等工作也可能在年底前开展……杨松表示,企业和投资者要高度关注各项政策的发布。
布局发展长期向好领域
创新药无疑是备受关注的领域。在杨松看来,医保支付环节的打通,对创新药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国家医保目录迎来8年来首次大调整,也开启了谈判准入机制;2019年,国家医保目录再次调整,新增70个新上市且具有较高临床价值的谈判成功药品;今年8月17日,国家医保局发布《2020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日益成熟的价格谈判制度及医保目录的快速调整,极大程度提升了资本对于创新药领域的关注度。“被纳入医保支付,对创新药的放量有很大帮助。”杨松说,一系列鼓励药品创新的监管政策落地及创新药纳入医保目录的路径不断拓宽,使得创新药的上市步伐不断加快。
杨松同样看好高端化学制剂。目前,技术要求较高的高端制剂类型,如纳米制剂和吸入类制剂,国内研发能力不及世界先进水平。高端制剂仍以模仿国外已上市药物品种为主,独立自主研发改剂型或新品种高端剂型药物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对于化学仿制药,他认为,目前一致性评价工作稳步推进,随着政策基本完善,注射剂一致性评价有望加速,申报较早、申报企业较多的品种有望率先通过。
血液制品在新冠肺炎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杨松认为,疫情有望催化该行业景气度回升,企业短期内将加速相关产品的库存消化。
杨松还分享了对国内医用耗材发展趋势的看法。目前,国内医用耗材产品发展分三大阶段(导入、爬升、渗透)。“产品只要在爬升阶段,在未来3~5年即可能会有非常好的回报。”他认为,随着基层医疗机构医生专业水平及人们消费能力的持续提升,某些耗材品种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行业龙头加大研发投入
据IQVIA中国医院药品统计报告,2019年中国医院(≥100张床位)药品市场总销售额达8473亿元,同比增长9.4%;受医保谈判及带量采购政策影响,市场增幅在2019年第二季度达到峰值,至下半年,市场增速有所放缓,2019年第四季度的同比增长率为6%。
杨松指出,2019年销量提升和新产品上市是医院药品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但招标采购、“两票制”和药价谈判等因素导致产品价格下降,减缓了部分市场增速。同时,医药行业目前正处于升级换挡阶段。审评审批加速、医保谈判准入等一系列政策推动国内医药产业由“仿制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特别是2015年发布的《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更是将创新提升至国家高度。
“国内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应对举措就是加大研发投入。”杨松说。2018年研发费用排名前十的药企研发投入总额达106亿元,占医药行业整体研发费用的29.0%,这一比率在2019年达31.44%;医药行业整体研发费用从2018年的365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459亿,同比增长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