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术语和定义
1、风险。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风险=可能性 ×严重性。
2、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3、风险分级管控。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4、风险控制措施。企业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针对该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
二、基本要求
1、组织有力、制度保障。企业应建立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风险分级管控组织机构,应建立能够保障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全过程有效运行的管理制度。
2、全员参与、分级负责。企业从基层操作人员到最高管理者,应参与风险辨识、分析、评价和管控;企业应根据风险级别,确定落实管控措施责任单位的层级;风险分级管控以确保风险管控措施持续有效为工作目标。
三、标准层级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标准体系应包括通则、细则和实施指南三个层级。
四、风险点确定
(一)风险点划分原则
1、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应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
2、操作及作业活动。应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
(二)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设备设施危险源辨识应采用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等方法,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应采用作业危 害分析法(JHA)等方法,对于复杂的工艺应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或类比法、事故树分 析法等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
(三)风险点级别确定
按风险点各危险源评价出的最高风险级别作为该风险点的级别。
五、风险分级管控
1、风险分级。企业选择适用的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分级后,应确定相应原则,将同一级别或不同级别风险按照从高到低的原则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实施分级管控。
2、风险分级管控的要求。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进行管控。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六、评审
企业每年至少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或更新。企业应当根据非常规作业活动、新增功能性区域、装置或设施等适时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安环部 推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