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版:世界读书日总第204期 >2021-04-30编印

宋志平:做企业为什么要读书
刊发日期:2021-04-3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做企业为什么要读书?

1. 做企业需要我们读书

做企业是个比较复杂的工作,也是个比较难的工作。做企业,不管你是管理企业的,还是搞技术、搞业务的,企业里的事情,一部分靠你的经验、你的实践,另一部分就是靠你的学习。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做企业不可能无师自通,完全凭经验。要站在他人的肩膀上,要多学习,才能做好企业。

我们企业里的管理者,有的是读者型的,有的是听者型的,我主张大家做企业领导,既要是读者型,自己读得下去,读得懂,愿意学习,又要是听者型,人家给你讲,你能听得清楚。

我们企业里,大凡认认真真读书的人,都做得不错。过去怕有书呆子,现在书呆子少了,现在的人们太灵活,不少人都不愿读书了,我倒希望大家有那么一点“书呆子”精神。

乘坐高铁时就会发现,几乎周围每个人都在玩手机。当然,手机也是学习工具,上面有信息,也可上网看电子书。但我看到的是,大多数人是在玩游戏或收发短信,很少有人拿着一本书在看,这和日本新干线上人人捧本书看的情形形成很大反差。

手机、IPAD,也是传播书的一种方式,比如电子书,也是读书的方式。网上那些碎片化的信息,我们也要了解。但要把碎片的信息构成一个系统知识,还得靠书本完成。

2. 培养专注精神需要我们读书

读书,容易把心静下来,认认真真地思考。

同样,做企业也需要这种专注的精神,心气浮躁、上蹿下跳,是做不成事的。

3. 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我们读书

书实际是用文字记载的知识、思想和逻辑,读好书就等于能和伟人、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和企业家等优秀的人士对话,读书也常能印证我们自己一些经验和感受,我们有时常为一些书的观点拍案叫绝,往往是因为它印证了自己潜意识中的观点。

现在社会变革、技术发展非常之快,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新的技术都需要我们借助书本进行学习,很多东西,都要从一些新的书籍中学到,所谓“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读书对于个人成长的作用

1. 读书对于世界观的养成非常重要

习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表示,自己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已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

其实,读书是人生的美德,是人生的幸福、人生的态度,也是人生修行的阶梯,可以提升人的境界。读书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读书的人,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如果是不读书的人、不学习的人,别说“三日”,就是“三年”,你再去看他,不仅没变化,反而还落后了。

2. 读书可以增加人的智商和情商

读书可以训练人的大脑。我们从小读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古代四大经典名著,如果能好好地读一读,不仅智商会提高,情商也会提高。这些书,对于人格的养成,对于智商、情商的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

3. 读书可以以文会友

多读点书,以文会友,交的都是高质量、高素质的朋友,不是酒肉朋友。这也是对个人的一个帮助。

我是怎么读书的

1. 长期坚持

我从小喜欢读书,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现在眼睛花了,读几页就累了,就在屋里转几圈,再接着读。大家要趁着年轻多读书,书中知识会让人受用终生的,如果老了,想读都读不了了,眼睛不允许了。

我的床前有个塑料筐,里面放着我精选的二三十本书,过段时间等这些书看完了,再换一批书放进去,这些年塑料筐也换了好多个了。

2. 学以致用

参加工作了以后,读的书大多跟工作相关,能指导工作。

读书对我来讲常起到“引发剂”的作用,书中一些重要观点我都会举一反三地思考,也常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其实书中的观点不一定都正确,但可以让你联想,或许你会得出截然相反的观点,也是很重要的收获。

3. 挤时间读

上班时间很忙,不能上班时间读书。我说“把时间用在学习上”,是指业余时间、下了班以后多看书,睡觉之前、早上起床或是出差的时候、在飞机上,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来读书,日积月累,挤时间去读书。

4. 讲究方法

要学会读书,懂得精读和泛读。

书,尤其是西方作者的书,一本书里总有那么几个观点,剩下的都是求证过程。西方人认为证明很重要,他们会在书中呈现大量的图表和数字。但关键的观点就那么几句话。

我们如果没有大量的时间,只要知道书中的主要观点、重要内容就可以了,不必每页都去看,要学会浏览,把握重点,懂得取舍。

结语

读书要读好书,有选择地读,做到学以致用。

我常想,所谓好书,应是让你心头一震,眼前一亮,一定是回答了你心中的最想回答的问题,让你有如获至宝的感觉,恨不得立即翻读,读起来爱不释手,读完后还要珍藏起来。

记得过去有人说一生里要“吸好烟,喝好酒,读好书”,之于我是一生里只读了不少好书,烟是不沾的,酒量很差基本上不喝,我还保存一些好书,内容很好但不是眼前工作急需,我想退休后再细细的读。

人的一生真的要活到老、学到老、读到老。(作者:宋志平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