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和”:和谐、和睦,“同”:相同,引申为苟同。意思是人际间关系和谐又各有个性。
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齐景公打猎归来,在遄台休息,晏婴陪同在身边,这时梁丘据驾着车赶到。景公说:“大臣之中,只有梁丘据才与我和谐啊”。晏婴不以为然,认为梁丘据与景公之间只是相同而已,不能说是和谐。
景公不明白,问其缘故。晏婴就用做羹汤来做比喻:“和好比是厨师做汤,用各种调味品来烹制美味,用火将它煮熟,要以别的东西来补原料味道的不足,把其中太多太猛的方面减弱一些,才有和的境界。”又以音乐作比喻:“声音也像气味一样,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相辅相成;大小、长短、徐疾、刚柔、高下、出入等互相融合,听起来才美。而现在,你说事情是对的,梁丘据也说对,你说事情是错的,梁丘据也马上跟着你说错,好比是用水来调和水,在调味品中再加入同一种调味品,怎么会有好的味道?”
在这里,晏婴用浅显的比喻阐述了事物相反相济,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命题。
摘自《传齐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