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战国时期,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就是百家荟萃、争鸣论战的场所。
齐国历来非常尊重人才,从齐桓公田午时期开始,就在稷门附近建立了专门用于士人讲学与辩论的学宫,称稷下学宫。齐宣王即位以后,更是尊贤礼士,大力振兴稷下学宫。在政治上给稷下学者以相当高的地位,赐予“上大夫”的名号,在经济上给他们丰厚的待遇,让他们衣食无忧,自由地进行学术讨论。凡是来到稷下学宫的学者,齐宣王都要亲自召见、通过问答,对他们的学术水平、社会名望、带徒多少、资历深浅等情况进行了解,根据他们的才能授予不同的等级和称号,让他们享受不同的待遇。
当时,邹衍、淳于髡、田骈(pián)、接子、慎到、环渊等七十六人都被封为“上大夫”,风光一时。例如,号称“稷下之冠”的淳于髡有功于齐,被封为上卿,又被赐予很多黄金和车马,享受很高的政治和生活待遇。齐宣王还为稷下先生们建造了豪华的宅第,处处尊崇他们。这样一来,天下的贤士纷纷投奔到了齐国。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的著名代表,后世称其为“亚圣”) 在齐国先后逗留了近十年,齐宣王以“养弟子以万钟”为条件来抚留孟子,并将他列为客卿。孟子出门时带着十多辆车,后面有一百多人跟从。
当时的齐国,儒家、道家、名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农家等学派林立。各派的代表人物围绕着天人、王霸、义利等时代课题各抒己见、相互问难、互融互长、共同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现在百家争鸣比喻学术上不同学派的自由争论。(摘自《传齐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