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泻火药是中药中一类以清除体内热邪、缓解火热症状为主要功效的药物,常用于治疗中医辨证中的“实热证”。此类药物药性多寒凉,适用于高热、烦渴、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疮疡肿毒等热象明显的病症。此外,因各药归经的差异,还分别适用于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引起的脏腑火热证。栀子是唯一一个可以清泄三焦热邪的药材,因此被称为中药界的清火高手。
【歌诀】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痛,火降小便。
【歌诀译注】栀子味苦,性寒,善于清泻火热、清心除烦,能除胸中郁热的心烦不安,并能凉血止血,治疗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等出血证。此外,还可治胃部热痛。本品苦寒、直折火毒,曲曲下行,能使热邪从小便排出。
栀子的来源与功效
栀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曰:“卮子,味苦、寒,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齇鼻、白癞、赤癞、疮疡。”为果实类传统中药,也属卫生部颁布的第一批药食两用资源。
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江西、福建、浙江、四川、河南、湖北等省。其性寒,味苦,归心、肺、三焦经,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功效,栀子外用可以消肿止痛。在中医临床上可以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栀子具有保肝利胆、抗炎、降血糖、降血压、抗血栓、保护神经和抗肿瘤的作用。
栀子的药用功效
1.热病心烦。栀子苦寒清降,能清泻三焦火邪、泻心火而除烦,为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可与淡豆豉同用,如栀子豉汤(《伤寒论》);栀子金花丸、黄连解毒丸等治疗心胸烦热的中成药里均含有栀子。
2.湿热黄疸。栀子有清利下焦肝胆湿热之功效,可用治肝胆湿热郁蒸之黄疸、小便短赤者,常配茵陈、大黄等药用,如茵陈蒿汤(《伤寒论》);龙胆泻肝丸、茵栀黄颗粒等治疗湿热、黄疸的中成药里均含有栀子。
3.血淋涩痛。栀子善清利下焦湿热而通淋,清热凉血以止血,故可治血淋涩痛或热淋证,常配木通、车前子、滑石等药用,如八正散(《和剂局方》);八正合剂等治疗湿热下注,淋沥涩痛的中成药一般都含有栀子。
4.血热吐衄。栀子清热凉血,可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证,常配白茅根、大黄、侧柏叶等药用,如十灰散(《十药神书》);或配黄芩、黄连、黄柏用,可治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如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5.火毒疮疡。栀子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可用治火毒疮疡、红肿热痛者,常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用;清胃黄连丸、连翘败毒丸等具有解毒消肿的中成药里均含有栀子。
栀子的日常应用
1.茶饮。栀子3-5克、绿茶适量。将栀子洗净,与绿茶一同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浸泡5-10分钟后即可饮用。具有清热泻火、除烦利尿的作用,适合于内热较盛、心烦口渴、小便短赤的人群饮用。
2.食疗。栀子10克、粳米50克、饮用水适量。先将栀子洗净,放入锅中,加适量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15-20分钟,去渣取汁,再将粳米洗净,放入药汁中,煮至粳米熟烂成粥,即可服用。具有清热凉血、泻火除烦的功效,适合于热病心烦、燥热不安人群服用。
3.外用。取栀子研为细末,加入适量鸡蛋清、面粉、白酒调成糊状,将糊状物外敷于扭伤、肿痛部位,可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对于跌打损伤引起的局部红肿疼痛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栀子的注意事项
栀子入药,除果实全体入药外,还有果皮、种子分开用者。栀子皮(果皮)主要偏于达表而去肌肤之热,清热之力相对缓和,常与其他解表清热药同用。栀子仁(种子)侧重于入心经,有很强的清心火作用。生栀子苦寒之性较强,具有较强的泻火解毒作用,清热利湿方面作用明显,也有较好的凉血止血和清热除烦作用。焦栀子入血分而止血,清热凉血作用较为突出。
禁忌:栀子苦寒伤胃,脾胃虚寒或食少便溏者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