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政策大力鼓励经典名方市场的规范发展,并提出了我国经典名方制剂总体质量要求不低于日本汉方药。日本汉方药来源于我国,已在日本经过1400多年的实践发展,并在监管下规范发展50余年。鉴于日本汉方药与我国经典名方之间的相似性,本文意在通过梳理日本汉方药市场的发展历程,为我国经典名方市场的发展及相关企业提供借鉴建议。
《伤寒杂病论》津村汉方纪念馆收藏 医圣张仲景像
一、日本汉方药市场的发展情况
日本汉方药的发展历程。据文献记载,早在公元四世纪左右中国的经典医书就开始直接流入日本。约在公元1500年,日本学者在中国学习医学后,将《伤寒杂病论》带回日本。中国传统医学开始在日本生根发芽,经过1400余年的实践发展,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汉方医学体系。
1874年,日本政府颁布《医制》,详细规定了医学教育内容,形成了以西医为中心的新教育体制。
20世纪60年代后期,日本老龄化逐渐加剧,而汉方医学在治疗以老年性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方面的优势逐渐显现,日本开始重新重视汉方药研究。
1961年日本开始实施政府主导的全民国家医疗保险体系,但汉方药尚未纳入医疗保险的范畴。1975年,日本厚生劳动省组织日本中央药事委员会讨论、征求意见之后,颁布了《一般用汉方处方承认审查内规》。
《一般用汉方处方承认审查内规》的推出为汉方药纳入医保的基础。自此,汉方药销量大增,推动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同时日本企业重视开展循证研究,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目前龙头公司-日本津村已向FDA提交了大建中汤的临床申报申请,积极寻找新的市场机会,进一步提升了汉方药的国际地位。
日本汉方药行业的市场情况。目前日本获批的医疗用汉方制剂仅有148个处方,一般用汉方制剂处方约294个。据日本汉方生药制剂协会公布的《药事工业生产动态统计年报》统计,2020年,日本汉方药市场规模约2136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10亿元。被纳入医保是日本汉方药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日本汉方药市场格局及销售情况。日本汉方药行业集中度较高,十多家企业占据了市售汉方药绝大多数市场份额,代表性企业包括津村制药株式会社、Kracie制药株式会社、JPS制药株式会社等,其中日本津村公司一家独大,占日本汉方药市场规模约60%。津村公司代表性品种包括大建中汤、抑肝散和补中益气汤等。
日本汉方药以内销为主,销售渠道分为医疗机构和药店药局两种,分别对应医疗用汉方制剂和一般用汉方制剂,且以医疗用汉方制剂销售为主,医疗用汉方制剂须由医师开具。
代表性企业-日本津村的竞争优势和策略。日本津村公司成立于1893年,公司创始人津村重舍创建了津村公司前身——津村顺天堂,主要生产销售妇科良药——中将汤。1974年公司开始生产销售医疗用汉方制剂,1982年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1988年公司更名为“株式会社津村”,并于1991年在我国成立深圳津村药业。2021年津村公司实现销售收入约1300亿日元(合人民币约65亿元),占日本汉方药市场规模约60%。
在医疗用汉方制剂领域,公司共有129个品种,并确立了三大目标重点领域,即老年人相关领域、癌症领域(支持疗法)和女性相关领域。围绕三大重点领域,公司10个重点品种销售占比近50%,其中销售占比前三的品种分别为大建中汤、抑肝散和补中益气汤。
日本津村公司在日本市场中做到一家独大,有着其独特的竞争优势和策略。
1.对原料生药高质量的追求。津村公司原料生药约90%来源于我国,在我国主要通过自主管理的农场来种植生药。公司制定了津村GACP指南、一系列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有效的保证了原料生药来源可靠可追溯及质量标准的统一和稳定。
2.高品质均一性汉方制剂的加工生产。日本津村努力克服自然种植及严格质量把关下每批生药有效成分含量仍不均衡的问题,力图批量生产均一性制剂。经过多年的积累,目前公司拥有能够大量生产同时确保品质均一性的汉方制剂生产技术及经验。
3.已经构建技术专利壁垒。公司注重在种植、加工、生产等全方面进行技术研发和积累,已经构建自己高品质汉方药相关专利,质量控制相关专利约占83.7%,包含生药鉴别、微生物限度和农药残留检查、成分分析技术和生物测定。这表明日本津村围绕汉方制剂产品全过程进行了质量控制,已经构建了汉方制剂生产质量控制专利保护网。
4.重视产品营销。在汉方药的普及及运用方面,公司积极开展面向医师、大学医学生举办汉方学习会,系统开展对医疗工作者的各种汉方讲座和推广活动。在提高产品销售方面,公司通过医药代表开展面向医院及药店的推广活动,通过取得的临床安全有效性证据来进行专业学术推广。同时公司将产品普遍定位于那些治疗满意度较低的疾病,并提供面向民众的汉方普及及启发活动,多方位来支持产品销售。
津村顺天堂总部(1895年图)
5.产品国际化。目前公司第一大品种大建中汤以术后肠梗阻(POI)为适应症,正开展FDA临床申报工作。另外公司也追求在技术研发方面寻求国际交流和合作,如与我国多家研究机构签订技术合作及开发协议。
除技术研究合作外,公司制定了目标清晰的中国市场战略,将通过并购等手段,到2031年公司中国地区收入要达到100亿人民币,其中70%将由经典名方制剂业务实现。
二、日本汉方药行业的政策及监管情况
目前日本汉方药的注册审批仍主要基于1975年颁布的《一般用汉方制剂承认基准》,其中收录处方约210首,均可用作一般用汉方制剂,其中148个处方还可以用作医疗用汉方制剂,制剂企业可自主选择制剂的类别。
由于采用未被收录的处方生产制剂需要提供处方合理性依据并进行药理毒理学和临床研究,至今基本没有汉方制剂企业进行新的汉方制剂研发成功的案例,因此目前市售汉方制剂的处方基本是该承认基准所载处方。
日本对汉方制剂的注册审批原则基本秉承化药审批原则,医疗用汉方制剂和一般用汉方制剂的审批管理有所不同。另外对于只以水为提取溶剂的制剂,企业可免做药理和临床研究。
日本津村公司
一般用汉方制剂按一般用医药品(即非处方药)管理,适用于《非处方药生产和销售审查基准》。符合《非处方药生产和销售审查基准》的非处方药(含一般用汉方制剂)的审批权限下放至地方药品管理部门,不符合的非处方药(含一般用汉方制剂)仍由厚生劳动省批准。
三、行业发展建议
日本汉方药与我国经典名方均采用目录管理,且处方均来自于古代中医典籍,与我国的经典名方在一定程度上非常类似。目前汉方药已规范发展50余年,其发展经验和教训或给我国刚起步的经典名方市场发展提供比较好的参考。
1.分类管理或能加快经典名方的上市及应用。近年来我国提出要加快中医药行业发展,经典名方有望成为新时期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突破口。
可借鉴日本一般用汉方制剂按适应症分类管理制度,对不同风险类别的经典名方建立对应的审批管理制度。对一些安全风险较高、使用经验较少的经典名方,在审批销售使用政策上加强监管,保证用药的安全性。而对于安全风险较低、用药经验较为丰富的经典名方可考虑加快审批、适当放宽销售渠道等,提高经典名方研发市场的活跃程度及民众用药的可及性。
2.建立质量标准,相关政策可持续完善。监管对经典名方的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明确提出我国经典名方的总体质量要求不低于日本汉方药,并在药材可追溯、制剂均一性、成分研究等方面都提出了要求。
日本在此也走过一段时间的弯路,后来《关于医疗用汉方浸膏的管理》(药审2第120号)和《医疗用汉方浸膏制剂的生产管理和品质管理基准》的相继推出,也为我国相关政策完善提供了参考。
3.倡导有序开发,从临床获益角度立项。由于部分符合要求的经典名方制剂可仅提供药学及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免报药效学研究及临床试验资料,大大减轻了企业研发成本的同时也提升了审批效率。
从日本汉方药的经验看,“七汤二散一丸”10种制剂(补中益气汤、大建中汤、柴芩汤、六君子汤、芍药甘草汤、加味逍遥散、麦门冬汤、葛根汤、五苓散、牛车肾气丸),占据了日本汉方药生产总额的近80%和医疗用汉方药生产总额的超过90%。
建议经典名方制剂不要盲从开发,应从临床最大获益角度结合公司自身优势和产品梯队,甄选“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方剂”进行重点的开发并定制化做好推广措施和方案。
4.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和加强上市后研究。经典名方乃至整体中药的技术创新和现代化,是我国中药行业做大做强并迈出国门参与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
日本汉方药企业注重技术创新和专利管理,围绕制备方法、提取工艺、成分技术、检测方法、质量控制等构建了全面的专利保护,有为抢占市场为导向的,也有为产品销售为导向的专利申请。部分龙头企业还将专利和标准相结合,奠定自己在该行业的地位的方法也值得我国经典名方制剂龙头企业学习和借鉴。
此外,企业也应重视和加强上市后研究,积极开展循证医学研究,加强临床经验的积累、分析和总结,树立产品的质量优势并更好的指导医生和患者使用。整体看,由于经典名方的处方来源相同,但实际制剂或因药材来源、生产工艺、质量控制措施等多因素导致质量参差不齐,但同处方下医师和消费者无法通过商标及品牌间的不同来了解质量和疗效的差距,建议企业可通过专利保护、上市后研究、专业学术推广等多种方式来扩大企业品牌的辨识度和消费吸引力,形成研究-生产-销售双向推动,实现在经典名方领域的良性健康发展。
四、小结
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发[2016]15号)、《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国办发[2021]3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提出要更好发挥中医药特色和比较优势,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发展经典名方制剂既体现了对传统中医药的传承,通过将传统汤剂经过研究后进行工业化的生产并替换成方便临床使用的剂型又体现了对传统的创新,因此关于经典名方的相关监管政策密集出台也是政策和时代需要。我国经典名方制剂的监管及相关企业需要总结日本汉方药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而促进经典名方市场乃至整个中药产业的发展,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健康中国的建设。
(摘自《中国新闻网》 现代中药事业部 孔浩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