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企业管理总第256期 >2025-08-31编印

浅谈生产管理体系建设与班组管理
刊发日期:2025-08-31 阅读次数: 作者:生产与工程装备总监 范立柱  语音阅读:

生产管理体系建设需以顶层设计为引领,融合系统思维、持续改进和全员参与理念,其核心目标包括生产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卓越、成本优化、准时供货等。而班组是生产管理的最小执行单元和战斗堡垒,其建设水平直接决定了生产体系的稳定、效率和质量。生产管理与班组建设是制造型企业高效运营的两大核心基石,两者紧密相连、相互促进。

一、生产管理视角下的班组定位与价值

战略落地的终端。公司的目标(质量、成本、交付)通过生产计划层层分解,最终由班组执行落地。现场管理的主体。班组长是质量管理、现场管理、标准化作业、设备点检、安全管理的直接责任人。问题解决的前线。异常情况、设备故障、质量波动、物料短缺等问题,第一时间在班组暴露并实现初步响应解决。持续改善的源头。班组长及核心成员最熟悉现场细节,是提出改善提案的核心力量。人才培养的基地。班组是技能传承、能力培养、基层管理者的摇篮。

二、班组建设的关键内容与实践

(一)选育用留,打造强力班组长队伍。班组长需技术过硬、责任心强,并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学习意愿,更要始终保持积极正向的心态,还需具备激励团队、化解冲突、营造氛围的能力。明确班组长“管理者+技术员”的双重职责。通过对其充分授权赋能,使班组长拥有现场调度权、员工激励考核建议权、小额改善审批权等,在基层管理中发扬“责权利的统一”。从生产任务的分配、班组内外部的沟通协调、岗位员工的辅导、问题处置与解决、基础质量管理、风险识别等方面不断提升综合能力。

(二)夯实基础,建立日常管理制约机制。利用班前班后例会,进行目标、重点、安全提示、人员状态确认、劳保穿戴等任务布置,或进行问题总结与经验分享,对在岗员工强化培训。加强过程巡检与点检,班组长定时巡查,员工执行设备点检、首件检验、自检互检。抓好交接班管理,建立书面/电子化交接班记录,生产进度、异常情况、待处理事项、物料状态等面对面交接,确保信息无遗漏。

(三)营造氛围,增强团队凝聚力。做到透明化沟通,生产绩效、质量状况、成本数据向班组内外部公开。建立畅通的问题反馈渠道,如通过问题板、微信群等形式,让大家获得班组管理的“知情权”。公平公正考核,绩效指标与班组目标挂钩,如质量、效率、安全等。对岗位职工的评价/奖罚也应公开透明,维护制度刚性。要加强人文关怀,关注员工情绪、困难、家庭、健康等情况。

三、生产管理对班组建设的核心要求

目标清晰化。将公司/车间的任务,如人均产量、产品合格率、包材单耗、故障停机等,转化为班组的可量化目标(日产量、废品率、停机时间)。作业标准化。完善修订标准作业指导书SOP,确保操作一致性。推行操作/作业监督检查机制,确保标准被遵守。过程可控化。通过班前/后会布置任务,反馈问题,畅通沟通渠道,解决实际问题。数据真实化。班组内生产管理相关信息需准确记录、及时上报,产量、工时、废品数、停机时长、物料消耗等基础数据必须确保真实。响应敏捷化。对质量异常、设备故障、物料短缺等问题,第一时间能解决的及时处理,不能立即解决的列出整改计划或逐级上报,严禁久拖不决,避免设备带病运行。

四、班组管理的误区及规避

重生产轻管理,忽视团队建设和基础管理。重形式轻实质,改善提案追求数量而非价值。重命令轻沟通,不倾听员工意见。重结果轻过程,只关注产量达标,忽视标准化执行和问题根源解决。重硬件轻软件,应用自动化设备,却忽视人员技能和团队协作的提升。

优秀的班组建设能将生产管理要求转化为高效现场执行力,激活“最小作战单元”活力,驱动持续改善与创新。班组管理的核心在于,赋予班组长“小CEO”的能力与责任,将班组打造成目标共担、能力共进、成果共享的卓越团队。这既需要生产管理体系的系统性支撑,也需要投入资源进行长期的班组长培养和团队文化建设。